究竟在酝酿什么,还是真的已经接受了西州之事的挫折。
两仪殿内,李世民翻阅着案头堆积的奏疏,其中大半是为李素立陈情或变相支持太子举荐的。
他的手指在御案上轻轻敲击,脸上看不出喜怒。
“近日为李素立说话的官员,似乎多了不少。”
李世民淡淡开口。
王德躬身回应。
“陛下明鉴,确实如此。多是各衙署的郎中、员外郎、主事,以及御史台的几位御史。奏疏所言,皆认为稳定乃西州当前第一要务,李司马堪当其任。”
李世民“嗯”了一声,未作评价。
他心中了然。
高明这一手,玩得漂亮。
没有继续强硬对抗,而是转而发动中下层官员制造声势,既展示了东宫潜在的影响力,又将议题引向了对他有利的方向。
然而,这些奏疏并没有能动摇李世民的决定。
他脑海中反复回响着李泰那日出于公心、为国举贤、为兄分忧的恳切言辞,以及那句“使外人见我天家兄弟,能如此和睦互助”。
这幅兄弟和睦的景象,是他内心深处极度渴望见到的。
如今,高明刚刚嘉奖了青雀的崇文馆,展现了兄长的气度。
若是此刻他驳回了青雀出于公心举荐的、才干明显更优的崔敦礼,反而采纳了高明推荐的李素立,那岂不是打了青雀的脸?
刚刚营造出的和睦气象,岂非瞬间荡然无存?
在李世民看来,维护儿子们之间这来之不易的和睦,远比西州黜陟使具体由谁担任更为重要。
崔敦礼才干出众,履历光鲜,用他并无不可。
而用他,就是对青雀兄友弟恭行为的肯定和鼓励。
“兄弟同心,其利断金。”
李世民低声自语,仿佛在坚定自己的信念。
他不能容忍因为一个边州职位的人选,破坏这脆弱的平衡。
哪怕高明的理由同样充分,哪怕朝议有了新的变化,但在兄弟和睦这个大前提下,都需要让步。
“告诉中书省,”李世民放下茶盏,语气平稳却带着决断。
“崔敦礼出任西州黜陟使一事,朕意已决。让他们尽快拟定敕旨,流程从速。”
“是,陛下。”躬身退下传旨。
任命未正式发出,但皇帝的态度已如风向标,迅速传遍了权力核心圈。
消息很快传出。
两仪殿内,李世民翻阅着案头堆积的奏疏,其中大半是为李素立陈情或变相支持太子举荐的。
他的手指在御案上轻轻敲击,脸上看不出喜怒。
“近日为李素立说话的官员,似乎多了不少。”
李世民淡淡开口。
王德躬身回应。
“陛下明鉴,确实如此。多是各衙署的郎中、员外郎、主事,以及御史台的几位御史。奏疏所言,皆认为稳定乃西州当前第一要务,李司马堪当其任。”
李世民“嗯”了一声,未作评价。
他心中了然。
高明这一手,玩得漂亮。
没有继续强硬对抗,而是转而发动中下层官员制造声势,既展示了东宫潜在的影响力,又将议题引向了对他有利的方向。
然而,这些奏疏并没有能动摇李世民的决定。
他脑海中反复回响着李泰那日出于公心、为国举贤、为兄分忧的恳切言辞,以及那句“使外人见我天家兄弟,能如此和睦互助”。
这幅兄弟和睦的景象,是他内心深处极度渴望见到的。
如今,高明刚刚嘉奖了青雀的崇文馆,展现了兄长的气度。
若是此刻他驳回了青雀出于公心举荐的、才干明显更优的崔敦礼,反而采纳了高明推荐的李素立,那岂不是打了青雀的脸?
刚刚营造出的和睦气象,岂非瞬间荡然无存?
在李世民看来,维护儿子们之间这来之不易的和睦,远比西州黜陟使具体由谁担任更为重要。
崔敦礼才干出众,履历光鲜,用他并无不可。
而用他,就是对青雀兄友弟恭行为的肯定和鼓励。
“兄弟同心,其利断金。”
李世民低声自语,仿佛在坚定自己的信念。
他不能容忍因为一个边州职位的人选,破坏这脆弱的平衡。
哪怕高明的理由同样充分,哪怕朝议有了新的变化,但在兄弟和睦这个大前提下,都需要让步。
“告诉中书省,”李世民放下茶盏,语气平稳却带着决断。
“崔敦礼出任西州黜陟使一事,朕意已决。让他们尽快拟定敕旨,流程从速。”
“是,陛下。”躬身退下传旨。
任命未正式发出,但皇帝的态度已如风向标,迅速传遍了权力核心圈。
消息很快传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