过是在国子监担任一名从八品下的博士。

    清贵有余,权柄全无,靠着微薄俸禄和祖上留下的些许田产维持着表面上的士族体面。

    将李逸尘送入东宫担任伴读,几乎是这个家族倾尽所有资源、所能做出的最大一次豪赌。

    按照唐制,东宫伴读虽品阶不高,却非等闲可得。

    其选拔,一方面看重学识才情,需通过严格的考核。

    另一方面,家世背景亦是重要考量,至少需是清流官宦之后,以确保其教养与忠诚。

    李逸尘的陇西李氏光环,尽管黯淡,却恰好满足了这最低的门槛。

    加上原身确实聪颖好学,十八岁时便得以入选,成为了太子李承乾的数位伴读之一。

    三年前,当消息传回这座小小的李宅时,阖家上下是何等欢欣鼓舞!

    在父亲李诠看来,这是家族重返荣耀的起点。

    太子伴读,朝夕侍奉于储君之侧,耳濡目染皆是军国大事,一旦获得太子赏识,将来前途不可限量。

    母亲更是喜极而泣,仿佛已经看到了儿子身着朱紫、光耀门楣的那一天。

    那段时间,连平日里走动稀疏的远房亲戚,也似乎忽然热络了许多。

    然而,希望的火苗燃得炽烈,熄灭的过程却漫长而煎熬。

    最初的几个月,原身还能偶尔带回一些东宫见闻,虽感太子性情有些骄躁,但总体仍怀期待。

    可随着时间的推移,太子的名声在朝野间每况愈下。

    足疾带来的阴郁,亲近俳优、效仿突厥习俗的荒唐,屡遭李世民训斥的传闻。

    尤其是与魏王李泰日渐激烈的储位之争。

    所有这些,都像一盆盆冷水,浇在李家人的心头。

    原身在东宫的日子也变得艰难。

    他本性谨慎,甚至有些懦弱,不善于像杜荷那样逢迎,也不像李安俨有军旅背景。

    在太子越发乖戾的氛围中,他只能更加沉默,谨言慎行,如履薄冰。

    三年下来,莫说升迁,就连在太子面前留下深刻印象都没有做到,彻底成了东宫里一个无足轻重的背景。

    家族的投资,似乎眼看就要血本无归。

    父亲李诠的眉头越锁越紧,书房里的叹息声时常响起。

    母亲的笑容里也添了忧愁,开始求神拜佛,保佑儿子平安。

    往日的热络亲戚,又渐渐恢复了疏离。

    整个家族笼罩在一种胆战心

-->>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